疫情对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,疫情对儿童成长模式产生哪些影响?如何正确对待后疫情儿童的发育行为?以下内容请查收。
自2019年12月,到2022年12月,新冠疫情爆发的三年时间,改变了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,在此期间,孩子们经历了与口罩朝夕相处的难忘时光。要么时常无法自由外出,要么保持社交距离,要么延迟入学等等特殊事件。可以说,这一代的孩子们正在度过一个“不一样”的童年。有研究发现,相较于疫情之前,在这几年出生、养育的孩子语言、运动和整体认知能力显著下降,说明疫情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,今天我们来说说当下疫情对儿童发育行为的影响。
一、影响儿童发育行为的相关因素有哪些?
壹 儿童成长模式
儿童成长受三个方面重要因素的影响,包括环境因素、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。生物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及出生后感染、损伤、疾病的影响;环境因素包括了家庭环境、园校环境和社区环境;心理因素包括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来自家长、老师的心理压力;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中给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刺激或者物质、精神方面的支持条件,则有利于儿童发挥最大生长潜能、健康成长。反之,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 疾病影响、面临很多压力、挫折和困难,则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偏移正常的轨迹。
贰 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
婴幼儿(0-3岁儿童)全天所处环境是以居家为主,伴有适当的户外活动时间,家长及代养人为婴幼儿提供维持生存的条件,在此基础上促进基本技能(运动、语言及社交等能力)的发展,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学前儿童(4-6岁儿童)所处环境一半是在幼儿园,一半是在家庭中。此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任务是做入学准备(听说读写画的能力),为后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,在此阶段,幼儿园老师起到了重要作用,应当和家长共同联合促进儿童发育。
学龄儿童(6岁以后)具备基本学习技能后,所处环境就以学校为主了,在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促进社会交往能力(包括同伴交往、师生交往以及适应集体环境的能力),因此教师和家长共同起主导作用,家校结合一致促进儿童健康成长。
二、疫情对儿童成长模式产生的影响
外界接触减少, 由于户外活动机会减少,儿童无法像新冠疫情之前一样进行大量的运动,导致他们的大运动(走、跑、跳)能力也出现了明显的降低。年幼儿童主要通过运动探索世界,疫情之下儿童居家为主,狭小的空间阻碍了儿童运动能力(大运动、精细动作)的发展,也限制了孩子对外的探索及认知的发展。外出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,外界接触减少,导致儿童与同伴玩耍机会减少,更多时间是与家长互动,缺乏与同伴游戏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愉悦,缺乏与同龄玩伴的玩耍经验,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随之变差。
学习方式单一, 疫情之下,学龄前儿童缺乏幼儿园教育,导致入学准备(人际交流、集体规则遵守、听说读写能力等)不足。学龄期儿童本应该是以课堂和教师教学为主,疫情影响下线上网课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。线上网课有利有弊,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高一级的学习方式,家长也可以一对一的督促,有利于儿童维持注意力,但是当儿童进入线下课堂学习时,容易出现分离焦虑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
家庭氛围紧张、焦虑,科学养育要求家长按照儿童发展年龄提供相应的刺激,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三年之久,家庭氛围出现紧张、焦虑,照养人容易出现精力不足、情绪低落,孩子也容易受负性情绪影响,使得亲子关系紧张,对儿童的养育质量下降。
三、疫情下儿童发育行为改变
年幼儿童亲子关系时间上保证,但养育质量有所下降,亲子关系不能良好发展。入托入园时,儿童更易产生分离焦虑。疫情居家导致儿童运动能力下降,从而导致儿童健康、营养以及成长受到影响,更易出现肥胖症、情绪问题。
学前儿童,缺乏群体环境刺激,和同伴交往能力减弱。户外活动时间减少,平衡协调能力减弱。在幼儿园时间少,缺乏老师的引导和小朋友的交往,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减弱。长期居家导致儿童环境适应性减弱,不懂得和小朋友交往和遵守幼儿园的规则,基本生活技能学习不足,更易出现挑食偏食、不听指令、多动等行为问题。
学龄儿童,注意力不集中,需要督促。课堂纪律欠佳,学校规则意识差。同伴交往易出现冲突。
四、如何正确对待后疫情儿童的发育行为?
1.三“不”
不过多抱怨, 家长首先以身作则,客观面对,克服焦虑情绪,避免影响儿童。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困难等问题时,家长不应过多指责孩子,行为干预,必要时可以找医生寻求帮助。家长要有乐观的心态,引导孩子积极勇敢的面对困难。
不轻易给孩子“贴标签”, 疫情三年对儿童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,特殊情况下儿童出现暂时的能力不足,家长不能给儿童贴上标签。例如,居家过程中,家长对儿童的语言引导少、缺乏语言环境的刺激,导致儿童出现暂时的语言落后,这时候家长不能判定儿童为语言发育迟缓,需要让专科医生判断,正确引导。
不依赖他人改变孩子, 不能因为园/校复学松口气,不能指靠老师管教,不能依赖家中老人,不能仅满足儿童的物质生活,家长才是儿童的第一责任人。
2.三个“理解”
家长应该理解疫情环境下对儿童的影响。当儿童出现一些发育行为问题时,家长应该行动上积极给予干预。家长还需要理解儿童行为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。
3.三个“行动”
孩子的行为改变需要专业的指导,因此需要到专科就诊。孩子的行为改变需要家庭、校/园、医生和康复共同发力,对儿童出现的功能损害进行综合干预治疗。家庭干预尤为重要,孩子的行为改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。
儿童是“环境的产物”,这意味着即使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在阻碍着孩子的发展,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科学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弥补。疫情对孩子的影响是短暂的,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终身的,和孩子一起成长,彼此成就,遇见更好的自己,更优秀的孩子!